据《中日新闻》等多家日本媒体6月15日报道,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国际研究小组对外宣布,首次发现“中微子振荡”μ子型变电子型。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小林诚教授称,中微子振荡中,μ子型转变为电子型的几率最小且难以捕捉,如继续沿用本次研究手法,定能切实探明该类振荡特征。要探索宇宙形成的奥秘,全面搞清“中微子振荡”所有原理是关键一步,同时也是问鼎诺贝尔奖的重要步骤。 研究小组去年1月至3月期间,用超强质子加速器(J-PARC)(位于茨城县东海村)制造了大量μ子型中微子并发送给295公里以外的“神冈探测器”(位于岐阜县飞騨市)。探测器观测到88个中微子,其中6个呈电子型特征。由μ子型变成电子型中微子的准确率为99.3%。 1998年东京大学“神冈探测器”发现中微子振荡,并成为证明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根据。如继续深究其“变身”的内涵特征,有助于掀开宇宙演变至今的奥秘。中微子其他的转变已在2010年6月由东京大学和东北大学探测到,此次探测成果再次显示了日本中微子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之首。 报道说,在诞生宇宙的大爆炸中,产生了同量的物质和“反物质”,可两者性质完全不同,“反物质”全部消失而仅剩物质形成了现在的宇宙。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“小林、益川理论”虽然解释了两者的差别,可仍解释不了宇宙形成的“迷”,这一切据说都与“中微子”的特性有关。要提高探测的更高精度,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,由于超强质子加速器(J-PARC)在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中受损,日本关于“中微子振荡”的实验时间预计会推迟到明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