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
—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综述
2010-07-11
“黑屋子、泥台子”消失了,漂亮安全的校舍拔地而起;“上完初中、出外打工”改变了,“外出打工、先上职中”成为孩子们的选择;高考“独木桥”拓宽了,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……改革开放30多年来,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发展成果。
教育要发展,根本靠改革。以邓小平同志亲自作出恢复高考、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等重大决策为起点,我国教育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。 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先后颁布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、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、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,即将颁布实施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。这些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在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,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要。
扎实而持续的探索,积聚成稳步向前的力量。改革,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。
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保障 从管理体制到办学体制,从投入体制到其他相关制度,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。
“尊敬的校长:您好!因上学心切,家中困难,我不得不写这份申请书。每年开学的这一天,我们都怕爸爸不让我们上学,希望学校能够免去部分学费……”
这是2005年一名初一学生写给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副校长拜秀花的求助信。那时的拜秀花,心情格外沉重。
两年后的全国两会上,拜秀花见到记者时,满面春风:“这些年,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、实行‘两免一补’后,我们青海的教育真是一年一变样,五年大变样!”
拜秀花喜悦的背后,是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扎实而有力的步伐。进入新世纪,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,巩固和发展“两基”成果,我国逐步形成了“以县为主”的义务教育新体制。同时,我国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,全国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,实现了义务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,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!
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。多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,作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、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,在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、办学体制、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。
在管理体制方面,不仅仅是义务教育,我国教育各个阶段都迈开改革创新的步伐。
十几年前的贵州山区,大山上写的标语都是“读完初中,出外打工”,几年后,标语变成“读完初中读职中,打工致富样样通”。这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层改革,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、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,形成了“分级管理、地方为主、政府统筹、社会参与”的新体制。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全社会、面向人人的教育。
“学术委员会对学校的成长极为重要。”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如是说。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,让清华的教授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:教学与院、系、专业设置等学术上的事儿,都由学术委员会说了算。近年来,我国审时度势、大刀阔斧,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,转变政府职能,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,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,开始向宏观管理转变。
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,真正体现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,从办教育、抓微观向管教育、抓宏观转变,该管的事真正管好,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手,进一步激发了教育的活力。
而论及办学体制改革,不能不提到2002年出台的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。该法律颁布后,民办教育迅速发展。数据显示,2008年,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(教育机构)10.09万所,比